全国统一咨询预约专线:

0592-5053053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文章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0592-5053053
家庭亲子

家庭如何塑造人--厦门心理咨询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06     

    点,家庭的内部知觉这是家庭的集体无意识,父辈们说不清,道不明,却一直在为此痛苦烦恼。他们可能为一些琐碎的事彼此争吵,抱怨与愤愤不平,这一切却来源于家庭内核的不稳定。观察什么事情能激起他们极大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什么事情造成他们的恐慌与混乱,什么事情又是他们不愿言明的禁忌,以此可以透视一斑。事实上,为钱争吵不休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喜欢对钱有控制力;为婚姻争吵不休的家庭,孩子对情感也敏感;深受慢性病与不健康折磨的家庭,孩子会把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为社会地位和权力大伤脑筋的家庭,孩子对社会的攻击欲就会增强,不是精英就成其为叛逆。家庭内部的知觉与父辈们的内心体验必然导致孩子的主动关注增强,发展的力量便以此为中心积聚。--

    第二点,对孩子有雕塑作用的是父母的行为尊师重道的家庭,孩子知书识礼,喜欢藏书读书的父母,孩子小时候虽然也会撕书毁书,长大后却会自然的爱书读书,孩子的行为就像是父母行为的延续。要想孩子长成后孝顺自己,那你要好好孝顺你的父母,孩子看在眼里会记在心里,顺其自然的会孝义为先。抱怨孩子不爱学习的人,常常也不能在学习中获得快意,学习对他们是受罪,孩子也不会把学习当作乐事。在十年动乱后最初的三届高考,大多教师,心理医生、知识分子的子女考中,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因为知识获益和生存,孩子对学习也要灵光一些。现在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环境,这样的差异不再明显,但潜在的发展力还是不能小觑。父母的行为,生活习俗,兴趣爱好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功用,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装作喜欢那一行来做诱导。我们也观察到,打骂孩子,虐待与暴力也是有家族“遗传”的,父母的行为对幼小孩子有心理印刻作用,在孩子还未有自己的判断和决断之前,内心的认知和情绪模型已基本形成。

    第三点,对孩子品行的雕塑力量是父母的语言。语言是一种描述,而非家庭内部的感觉,语言中有评价和判断,涉及世界观,但语言总是会激发内心情绪。心理学认同“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用什么方式与孩子说话,把孩子描述成什么样,孩子也慢慢的变成什么样。有些家长喜欢贬低、否定孩子,以为这样会激发他的自尊心和奋斗心,那样激发出来的自尊是假的自尊,是为了掩藏自卑的自尊,这自尊是做给父母看的。语言上贬低孩子,势必把孩子导向弱势人群,所以,心理专家都建议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肯定孩子,为他导航。在家庭心理咨询的技术中,常常使用夸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的方法,为孩子营建一个自己还行的心理气氛,好的习惯和情绪就会慢慢接踵而至。夸奖和批评都可能是一种强化,批评缺点也可能强化或者建构了这些缺点,使孩子完整的自我变得百孔千疮。我们也观察到,好的老师和好的教育都是建立在积极肯定和奖励之上的,孩子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喜欢学习成了自然的事!-

    第四塑型力量是环境环境的问题不是单个家庭能很好解决的,除了家庭的生活环境外,更主要是社会风气,社会教育状况,社会物质条件,社会治安秩序等。环境的改变必须是社会整体的努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对环境选择,减少与不良环境的接触。确保孩子的温饱与安静的学习条件,选择秩序严明、教育水平高的学校,鼓励孩子交往有上进心的同学朋友,以及欣赏社会正面文化与精神道德,做到了这些,家长们可以是问心无愧。-

    对孩子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家庭潜藏的“债务”,压力是无形的,家长们被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鼓励父母对自我的家庭做深层觉察,画一个家系图来分析家庭的“问题”,有觉察的父母不会把一些不健康的压力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失去生存的快乐。富裕满足的父母不让孩子从小就过于舒适安乐,保持孩子奋斗独立的个性。有其父有其子,虎父无犬子看起来不错,其实做到也很难。每一代人都有一个家族发展中的自然位置,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感”,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化解不利因素,如何利用家族的内部压力让孩子在成长中获益。说到双亲对孩子的教育,我就想起一个故事叫临江之麋。讲一只小鹿从小与几只小狗作伴,在它看来狗是一种友善的动物。长大以后,主人带它重返自然、回归森林。不久,它将凶猛的猎犬看作朋友而惨遭恶运。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种印刻效应,即刚睁眼的小鸭会把孵蛋的母鸡看作妈妈;长大的鱼会游回它的出身地去产卵。人类在幼年时期,双亲与环境对其心身体验产生的影响很像这种印刻效应。如果说孩子的心理、个性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五岁时已被双亲想当然、胡乱涂鸦到无处可再下笔。一位女性告诉我:"儿时非常痛恨母亲因为烦心之事打我出气,曾经发誓为人母时决不动手。不想世事难料,我的女儿依旧成了我的替罪羔羊。看到女儿泪眼汪汪且胆颤心惊,我真感觉是造化弄人"。不妨记住,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来源于你对儿时经历的反刍。--

 

    记得小时候,我的邻居娶了一位二十岁的漂亮媳妇,行为乖巧,深得大伙喜欢。但她有个怪癖极其怕猫,怕到望猫即逃的地步。住宅院里,本有两户人家养了猫,一黄一黑,习惯了邀欢取宠,游手好闲。看到那女子避猫时那种风声鹤戾、草木皆兵的慌乱样,邻居们甚觉好笑,常装猫叫来逗趣她。一晚纳凉,大家围坐天南海北谈兴正浓。突然"猫呜"一声那只黑猫从天而降,正好掉在这女子的头上,只听一声惊叫人便倒了。肇事者这才明白玩笑开过了头,急忙送往医院,守了两天两夜她才从歇斯底里的状态下复原。从此,人们逗她的胆子已不再有,两只骄傲的猫也被主人送往它乡退避三塞。后来才知这女子的母亲有洁癖,厌恶一切小动物,从小就经常危言耸听来恐吓她。若干年后,女士虽不再怕猫,但她的儿子长到十二岁连刚出壳的小鸡都不敢碰,可谓青出于兰。恐吓也许是家长教育孩子最经常、也是最无赖的杀手锏。使用不当,孩子心灵深处就会留下难以消除的惊恐体验。-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她出身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崇尚自由、平等与博爱。她的丈夫却是东北人的后代,夫权意识明显。他们在大学相识、相爱。恋爱时节,两人尚能平心相容、克己相待。结婚后,角色变了,尘封多年儿时耳闻目染的陈规陋习似乎顺理成章地来了个借尸还魂。家庭中优先权之争给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画了个句号。家庭两个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尚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和文化沉积,一种荣格笔下的集体无意识。但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你的孩子一个好品质,恰恰你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倍受折磨的自悲和自贬。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点,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

    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上一篇:精神分析疗法简析--厦门心理咨询网
下一篇:儿童需要的心理营养
心理课程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