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预约专线:

0592-5053053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新闻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0592-5053053
中心动态

高铁乘务员提醒苏小懒“管好孩子”是“冒犯”吗?

来源:钢子老师工作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01     

高铁乘务员提醒苏小懒“管好孩子”是“冒犯”吗?

2023年731日张晋岗

参加厦门二套电视访谈节《TV透》节目发言

事件起因:

著名作家苏小懒,因为一件小事被舆论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中,不仅上了热搜,还引发了极高的讨论度。

其实事情的起因,倒是很简单

苏小懒表示自己乘坐动车时,孩子很安静地在座位上画画,但乘务员却两次过来提醒她,要管好孩子,苏小懒觉得自己被冒犯,于是在12306上投诉



节目访谈内容精编:

1、主持人:在广州开往珠海的高铁上,作家苏小懒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吵闹,却两次被乘务员提醒“管好孩子”,认为这种提醒是一种冒犯,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张晋岗: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提醒,这是乘务员的正常操作,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成了冒犯?而我认同这样的一种理解。但是,反过来,有人听到这样的提醒并且结合当时的整体环境状态,就是感到被冒犯了就是感觉到了不舒服,这个感觉有问题吗?我认为同样值得尊重,我是非常理解的。当乘务员跟你说“请管好你的孩子”时,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关心,而也能被理解为你在告诫我,我的孩子可能会是那个在车厢里捣乱的孩子,所以我需要引起注意,甚至提前防备你暗示的这个可能性。但是对不起,你带着这样的心理状态跟我沟通,我感到极其不友善,因为你带着偏见对待我的孩子。你并不了解我的孩子,但是你在内心里这样设想了我的孩子,我不高兴。


这个逻辑不复杂,换位一下,如果你是一位乘务员,前几个月发生在高铁车厢内的熊孩子扰乱车厢秩序的行为你不可能不知道,而你在执行任务时,面的幼小的儿童时,你不可能不带着这样的记忆和担忧进行你的工作。所以,这个苏小懒的心理推理不无道理,你很难进行事实层面的辩驳。当然你作为一名认真履行提醒义务的乘务员,可能感到非常委屈,你会强调说,我就是很单纯的进行安全提醒,并且我特别关注带小孩子的乘客,真的就是想要让他们更安全的出行。那么好了,这个时候不好意思,你的提醒没有考虑到携带孩子的家长的心理感受。这个时候的家长也是带着对于过去几个月“高铁熊孩子”的记忆踏上高铁列车的,他们有这样的几个基本心理:(1)心怀忐忑:我的孩子千万别像那些熊孩子一样给我添麻烦,在高铁上做出出格的事情,倒是让我丢脸和难看;(2)满心防备:那些不带孩子的家长不会对我的孩子另眼相待,也带着刻板印象乃至偏见来看待我的孩子吧?如果出现这个情况,我可不能坐视不管,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本来很听话却要承受“坏孩子”的歧视;(3)自我安抚:我要自信,我的孩子不会那样,我要全程照顾好我的孩子,正确做到全程顺利和安全的度过。如果乘务员能理解家长的这样几个心理,你的提醒可能就会有方向有目标,能平稳落地,而不会“话一出口”就接到“你的提醒让我要投诉你”的回怼。


反过来,也有人说,你这未免想得太多了吧?我带娃出行我就没有以上你说的这几个心理,一般情况下持这个态度的人多半是,你提醒你的,我干我的,反正你也不会影响到我。这样真的好吗?还有的人会说,我就是单纯的觉得乘务员的提醒就是为我好,就是提醒我看护好自己的孩子,并且我知道他在告诫我我的孩子可能会做出破坏车厢秩序的事情,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出行体验。我就是知道啊,我接受啊,孩子本来就可能会这样啊,我不会因为提醒我这一点就变得要反唇相讥或者不依不饶,我没那么脆弱。我想说,都很好,没问题,正如有的人觉得台风来了也没有关系,反正台风会结束,何必那么焦虑呢?但是就是会有人在超强台风到来前紧张不安,出水备菜,担惊受怕。为什么不可以有这样的反应?但是也请尊重那些心思细腻想得多的人才好。文明社会的核心就是要尊重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和不同观念,行为,而不是带着一种自我中心的感觉操控别人的言行。


2、主持人:据苏小懒说,当时整个列车车厢非常吵闹,有的人在打电话,有的人手机开功放,有人在聊天,但铁路方无视这些成年人的喧哗,而是专门对带儿童的家庭进行提醒,是不是一种区别对待,甚至是歧视?如果是善意的提醒,乘务员提醒的时机和方式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张晋岗: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歧视,也歧视他人。有句话不是说了吗?鄙视链,无处不在。在情感和道德上,我们当然觉得歧视不好,仅仅靠片面的认识,怎么可能给他人下判断呢?河南人也不是个个偷井盖,广西人也不都在做传销。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这样做怎么说都是不对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沟通如果可能发生,乘务员会不会承认这里面就是有偏见,存在歧视,因为歧视并不见得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不经意之间我们会做出歧视的动作,就像是赵本山当年的诸多小品,被人指责为“嘲笑和讽刺残障人士”,但是我绝对相信赵本山在创造之初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回过头来看,如果被投诉之后,乘务员能够坦然的接受这个说法承认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了无意识的歧视这件事,并且真诚道歉:对不起,我当时确实因为个人的言行造成了你的不舒服,我为我的行为不当向你道歉,也感谢你用这样的方式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工作方式。那么这也不啻为一种完美的结局。


再回到现实当中,乘务员可能是默认了成年人在初进车厢的喧哗行为是合适或者正常的,而强调了孩子们是需要被管理和约束的。关于儿童,留在我们认知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就是会调皮,会闹腾,会用各种方式不停闲的蹦跳并吸引大人的注意,这可能也是一种多少年留存在人们心中的偏见。但是不知不觉中,社会上又开始升起新的观念和期待:孩子们都要更加文明礼貌,学会公共空间的礼仪,甚至有人指出说有夫妇待婴儿乘坐飞机为了防止婴儿哭闹对其他乘客的干扰,准备了许多小礼物和巧克力,来向大家表达可能的歉意。我想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人父母带着婴幼儿出行低人一等了?还是犯罪了?为什么要求带娃的家长要这么小心翼翼?这不是歧视儿童是什么?一个文明社会容不下正常儿童的生存与发展,这不是很可笑很可悲吗?当然,有一个正常的心理需要和现实表现是,我们更喜欢和成年人坐在一个车厢,而想避开孩子们或者孩子们多的地方,因为孩子们确实会更加吵闹,确实可能会让人难以安静,这很值得理解。但是如果有的人把自己的这个需要当作一种必须捍卫的权利,过度使用在公共空间,并且以此为理由造成对儿童和带娃出行的家长的恶意排斥和禁止,这就是一种极端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了。


回到主持人刚才的问题,如果乘务员要进行提醒,最好的方式:第一,正面提醒。请您带好自己的宝贝,确保孩子可以更快乐的旅行;第二态度关切:车厢内人多拥挤,请您看护好自己的宝宝,以免磕碰和干扰到其他人;第三,您遇到任何需要帮助的请及时联系乘务员,同时也请大家能帮助带小孩的乘客,大家相互体谅,共同营造车厢内的和谐气氛。


3、主持人:有评论认为:苏小懒之所以遭遇这一波“网暴”,正是“厌童情绪在社会蔓延”的一种表现,有这样的趋势吗?所谓的“厌童”在心理学上有解释吗?“厌童”情绪从何而来,又怎么理性看待这种情绪?


张晋岗:当然了,乘务员提醒正当,应予以配合。感觉冒犯,心里不舒服,自觉受歧视,出现公共环境下的场景不适,直接转移并反射到服务员身上,这种个体心理应急性差异的表现,究竟是对还是错,暂时还没个明确的说法,但是某些网友拿这件事网暴人家苏小懒,就不对了。我恰恰认为苏小懒这次的投诉让媒体和公众再一次有机会探索“儿童友好社会”的标准到底在哪里。


关于厌童情绪的社会性蔓延,我是理解这个说法的,我们目前面对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态度,正在走向两极化,一方面我们整个社会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儿童权益,越来越强调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尊重和爱护;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部分人对于育儿的紧张和压力感倍增,包括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养好孩子,最后干脆就不生孩子不要孩子,我看到这里面衍生出的对孩子的恐慌,同时把一部分恐惧投射出去,置换成对于养孩子家长的高期待:你既然要养,你就给我把他养的好一点,别带出来丢人,干扰我的公共权益,你的孩子凭什么让我为你分担压力?这个说法貌似在强调法制框架下个人权益的完整性,但是仔细想一想,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的现实之下如何构建?人人都自私自利,这个社会留在我们内心的感受还有什么温暖可言?


说到厌童情绪的来源和心理依据,我想起了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提到的爱恨矛盾性:母亲对孩子并不完全都是爱的情绪,对孩子的恨也是隐含和真实存在的,因为儿童的养育过程的确会存在对父母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干扰和伤害,父母也有面对自己的宝宝无可奈何甚至充满恨意的时刻。但是好的母亲不会因此把这部分割裂开来并转化为一种行动,去真的抛弃和伤害自己的孩子,而是会通过自我调整和耐受焦虑来帮助孩子度过那些艰难的成长时刻——言外之意:孩子不可爱的时候正是他需要爱的时候。一个孩子能健康发展取决于一个母亲耐受住了所有的焦虑而没有反过来攻击自己的孩子。那么当一个孩子来到公共空间的时候,是不是也相应地需要我们的社会大众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理解,以帮助这个孩子发展成为一个更健康的社会人,来建设我们新的未来。


提及如何理性看待这种厌童情绪,我觉得我尊重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孩子,甚至有厌恶孩子的真实感受,但是我想说两个点,第一,如果你只是在感受性上讨厌孩子,你并没有变成行为去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理解并被尊重的,当然我相信这样的人出行也会尽量选择避开儿童在场的情况。另外,如果你因为厌恶孩子做出了具体的伤害孩子的言行,那么这个可能就是一种疾病需要治疗或者导致违法了。


4、主持人:在苏小懒转发的网友留言中,不少家长提到了自己带娃乘坐高铁的“遭遇”,因为多条高铁线路广播提示“幼儿哭闹时请带到车厢连接处哄劝”,有婴幼儿的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了10小时。苏小懒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应该有更高的包容度。这里提到一个“度”的问题,包容到什么程度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对幼童的“爱护”?实际上,所谓厌童,更多是厌恶熊孩子背后理直气壮的熊家长,我们不止一次看到相关新闻事件中,孩子的监护人拱火的态度招来了更加激烈的反击,那么,监护人带娃如何“正确打开”呢?尤其在孩子哭闹的时候?


张晋岗:如果说一个家庭生一个孩子,至少有一半的社会责任在其中,我相信没有人能否认这个观点。那为什么社会不能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照顾呢,无论是对于这个可能成为社会栋梁的幼儿,还是对于抚养儿童长大的家长都应该给予一种基本的尊重,不是吗?毕竟这个社会没有明令禁止说不准生,不准出行,不准做儿童,那么这个不宽容从哪里来的?这就是某些人的个人权益的过度伸张。


为什么一个家长带着幼儿出行就要因为孩子哭闹无法安抚而来到车厢连接处辛苦的踱步?有人这样做大家觉得很好,我觉得这是一种耻辱,让孩子长大了会感到自己“因为是幼儿而为父母带来的这些负担而内疚”——心理学上认为,过度内疚是一种自我攻击,是对环境的愤怒的向内表达。为什么社会就缺乏一些像家人一样的温暖和帮扶?这话不是说让你勇斗歹徒,舍己救人,怎么就给不出文明社会应有的一点爱心和耐心呢?


如果说是带娃的家长不够克制,没有道德,那么说这个话的人大概是两类:一类是没有生育孩子的成年人,第二类没有关心过孩子和家人的成年人,没有同理心,更谈不上什么成熟。你内在还是个孩子,你在跟孩子争夺幼稚的权利;再或者就是你对于自己的孩子也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宽容,你并不真的理解人类幼崽真正的长大成人是多么不容易,就像苏小懒所说:哭闹就是一个孩子的权利,我很认同这一点,哭闹就是他在用尽可能地语言模式表达他的期待和需要,他在寻求帮助。很多父母在放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养育方式后确实尚未真正找到养育儿童的好的方式,我们的社会公众仍需要给养育孩子的父母一些耐心和关心。


养孩子者,也有属于自己的没好期待,想要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每个宝爸宝妈都希望自己是带娃高手,甚至全社会都希望期坐在你身边的儿童都有良好的道德基因,但是,这样期待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疯狂。哪一个人不是在艰难里匍匐前进,都不容易,容易的人都去做飞机商务舱了,还和你挤高铁?我不是说道德绑架大家,而是说,遇到冲突很难说谁好谁坏,用我小学老师的话说,一旦打架,没有好人,一堆坏蛋。谁敢说自己冤枉?但凡有一个人愿意宽容和主动去理解对方,这个事情都不会闹到不可收拾和一片狼藉。


5、主持人:一方面是年轻人“恐婚恐育”,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严重不足,营造“儿童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我们的社会公共服务还能做哪些优化,才能让带娃出门的人不焦虑、喜欢安静有序的人不烦躁?(在高铁上专门设置一节车厢供带孩子出行的乘客使用?


一些儿童友好的举措,并不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苏小懒提及自己几次带孩子乘坐厦门航空的体验,机组人员会给带孩子的家庭赠送一份飞机拼图贴纸,这个成本并不高的小玩具能让孩子迅速安静下来,乖乖坐在位置上,打开小桌板,一张张地贴拼图。)


张晋岗:我建议首先就是建立公共空间对于儿童权益的足够尊重,对于带娃出行者的足够呵护与关爱。让更多人看到社会对于亲子出行的照顾,这本身就是会让恐婚恐育的人感到放松和有希望的做法。


请大家不要过分强调什么我喜欢安静。安静是相对的,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让你处于禁绝儿童的环境里,况且,凭什么要建一个地方列明儿童禁入?同时,每个人都是从儿童发展过来的,哪个人敢说自己没有曾被大人宽容过?哪个人敢说自己童年没有干扰过成年人?不能过河拆桥,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相互接力,相互搀扶,让我们的下一代感觉到这个社会的温暖,这个温暖要从小开始体验,不能有意让任何一个人逃离对这个未来建设者的尊重和爱护,这应该是一种美德和公共意识。谁敢说你将来不享受这个孩子为拟建设的福利?关系都是错从负责和相互关联的,不能割裂和单向看待。


对于带娃的家长来说,也同样会在这样温暖有爱的环境里积极的带好自己的宝宝,以回报这个宽容的社会。而且爱护自己的宝宝,这是人类的天性,这还用反复教育吗?


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建康包容的环境里幸福长大,将来用真情和真爱建设属于你的新国家,也愿每个成年人都能发展出足够好的成熟度和宽容性,为我们的晚辈未来的依靠提供力所能及的呵护和关爱,唯有如此,我们的幸福才可以永续绵长。

厦门格铼海曼心理咨询机构既钢子老师工作室

2023年731

张晋岗:

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博士,厦门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厦门格铼海曼心理咨询机构暨钢子老师工作室主任咨询师,温尼科特学派精神分析师,企业EAP(员工心理援助师),国际催眠师,张老师坚持从原生家庭分析和帮助当事人认识自我,走出困境超过15年,个案咨询量超过16000人次;

张晋岗老师长期坚持传播专业心理学知识,公益讲座逾500场;同时以每周一期的方式在厦门经济交通广播电台《时光素描》(每周日晚8:00-9:00)和厦门新闻综合广播《996会客厅》两档节目陪伴大家走过了15年历程;每周受邀参与厦门二套知名时事访谈类节目《TV透》和弘扬道德模范和精神文明事迹的《文明论坛》栏目作为常驻心理专家,新闻评论员针砭时弊,启迪智慧,另外厦门卫视《两岸直航》《两岸云客厅》也时常看到张老师的身影。

钢子老师工作师已经走过了15年专业心理咨询历程,旗下咨询师还有四位,但都是跟随张老师潜心研究原生家庭以及相关方向的专业心理工作者。感谢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预约咨询电话:0592-5053053/5053055


上一篇:愿父母育儿如同呼吸一样自如 ——暖心灵伴成长“厦门第五期父母成长训练营”结营总结
下一篇:谈台风“杜苏芮”来临前大家的心理建设和物资储备——心理咨询师张晋岗老师接受采访
更多
心理课程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