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预约专线:

0592-5053053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文集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0592-5053053
张晋岗

张晋岗:正确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讲座课件分享)

来源:钢子老师工作室      作者:张晋岗      发布时间:2016-12-03     

       第一部分、小学2-3年段(8——12周岁)学生的心理特征

1小学2-3年段的重要性

      小学2-3年段的重要性,孩子的特殊心理,行为表现以及预防,如何正确引导?

告别童年阶段,向着青春期进发。

      人的成熟与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迂回曲折,往复循环最终走向人格完善。

人的成熟从根本上指的是情绪的成熟,人格完善指的是最终成为一个身心统合的人,内外一致的人。

       特殊心理:发展出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勤奋是身心一体化的开始

       勤奋:动力能够持续不间断的涌动,简单来说,就是专注于某件事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对于生命来说就是一种面对未来生机勃勃的信心。

       获得勤奋感,首先就是感受到了来自于内部的自己的那种力量——洪荒之力。

       获得勤奋感,也意味着开始走出外部的控制,开始自己管理自己的阶段;

       获得勤奋感,仰赖于前面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顺利完成。

       获得勤奋感,即开始达成身心整合的一体化。

       自卑是压抑的悲伤。自卑是对自身现实能力的贬低,是指向环境的压抑的悲伤,是对外部无法表达的失望和愤怒。自卑的人口头语:都是我不好!言外之意就是:你厉害,我躲开。但是自卑的人在骨子里又很骄傲,因为他明白,不是我不好,而是现实太霸道。所以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压抑着一种要奋斗的欲望。心理学上说克服自卑感,其实就是指内心里一直在挣扎,不要掉进自卑的漩涡里。严格来说,我们面对的是努力抗争自卑的孩子。

2、心理变化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家长主动适应孩子成长变化的结果。时间减少:与家长直接交往的时间,自小学开始明显减少。关注内容发生转移。幼儿阶段主要以游戏为主,需要家长协助培养生活自理、发展各种兴趣和形成良好的情绪能力;而小学阶段以自主学习为主,同时发展同伴交往能力,情绪能力继续深化,各种兴趣持续延伸。此时的父母由直接参与变化为背后观察为主。

      父母对儿童的管理和儿童自我管理的消长变化:

      父母管理(6岁前)

      共同管理(6-12岁)

      自我管理(12岁之后)

      三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的中端,应该是帮助孩子朝向更好地自我管理发展。在此阶段,要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三个点上:一是遇到问题的情绪表现;二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三是对时间的的合理安排和使用上。

3、人际关系的心理变化

      儿童友谊的发展:友谊是主动建构外部支持系统的过程,也是主动施加影响力并接受外部反馈的和自主学习的开始。

短期游戏的伙伴关系(3-5岁):玩伴

单向帮助的伙伴关系(6-9岁):自我中心

双向支持的伙伴关系(9-12岁):互惠互利,但不能“共患难”。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大约12岁后):同甘苦,共患难。

提醒:人际交往,是孩子社会适应的重要路径。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童年期是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增进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有:相互接近,距离或者父母关系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或者兴趣接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第二部分、几个关键的人格特质与发展方向

4、关于自我意识唤醒

       自我:自己内在那个我;包含各种幻想与现实在内的一种整体感,这个幻想有对于本体的幻想,也有对于周围环境的一种幻想,还有对于关系的幻想;现实包括对于本体的现实,也有对于周围环境的现实,还有对于关系的现实。其中的核心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造成内心的各种冲突,仍然能够被身心整合的去处理和转化。

       如果发展顺利的话,8-12岁的阶段应该是开始感觉到自己正在强烈的对环境施加着影响,并且对此感到内疚和不安。

       叛逆预示着健康的压力

       所谓的叛逆其实是来自于内在对于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渴望感到害怕和不安,但是又难以抑制,同时对于自己逐渐产生的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力感到压力和内疚。

       出于对自身内在猛烈发展所产生的失控——也就是一个人开始感到搞不定自己,而渴望把自己躲藏起来,拒绝你进一步的走近TA,如果你仍旧继续靠近并且用你的方式针对他的各种“症状”,就会导致回击。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强大和脆弱,自信和自卑的两极化冲突当中。

[ 1 ] [ 2 ] 下一页
上一篇:钢子老师:家长怕老师这些事(原稿分享)
下一篇:爱是因为有了依赖—张晋岗
更多
心理课程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