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预约专线:

0592-5053053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文集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0592-5053053
张晋岗

张晋岗:社会更需要人格完善的孩子

来源:钢子老师工作室      作者:张晋岗      发布时间:2017-05-07     

     (接着上一部分《最该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继续谈论,父母面对孩子成长的焦虑。本文为青少年宫沙龙钢子老师根据家长的提问和自己的现场回答后期的修改提炼出来的,为保护学员隐私不提及姓名和具体细节。)

       前情提要——上篇家长提问:孩子在学校所经历的事情总是让人感到焦虑,怎么办?

 

1、孩子的差异化表现引发家长心理压力增加

       当孩子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时,家长会紧密的关注孩子的表现,尤其紧张孩子引发了他人的什么反应。这个紧张当中,我有一个猜测: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排斥,甚至遭受到打压及不公平对待,尤为难以容忍的是,他可能因此无法在集体当中均衡获益,俗话说:你这样是要吃亏的。
       吃亏是容易引发现代人着急的一种现象。吃亏意味着在数量或者质量上,获得了较少社会利益和资源,获益多少直接关联着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人们普遍担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能力差,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我为孩子付出的并不少,况且我的孩子基因健康,没有理由能力差。如果他被排斥,那么一定是有某些地方没有做到位,至少应该还有努力和补救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看到孩子迟迟不能争取到老师的积极认可,家长必须接受一个无奈的事实:看来我的孩子确实是资质太差,要不就是有某方面的问题,像疾病那样不可抗拒的问题,否则我无法说服自己不去努力做点什么。
       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父母,会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医院的精神科去检查和治疗——因为父母需要为自己困惑的事情找到合适的解释。比如孩子在学校不受待见,为什么他会被老师指出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父母们普遍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心的解释。但是谁能给出这个解释?放眼望去,整个社会,所有的人似乎都在找答案,各种问题的答案,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所谓“方法总比问题多”,每个人都在开动脑筋,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没有什么科学技术可以减少人在成长中遭遇的问题乃至痛苦。直至今日,这种凡事都需要解释,把本来正常的现象都当作问题来看待的事实,正在把大家都齐刷刷地塞进死胡同。
       对此,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思考。时而不被某个老师喜欢,时而不被某个同学喜欢,甚至一些事情上不被父母喜欢,这很自然,这完全就是正常的生命在群体中活着的状态。用一句我喜欢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你不喜欢我,正好我也不太喜欢你!”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策略。当然,也许你可以理解为赌气,但是这是真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被别人喜欢的地方,这不是问题,恰恰是每个人要学会正视的现实。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亦如此,每一个人相对于他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有素养的人选择去理解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事情,而不是用情绪来表达排斥。如果学校的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学生,只能说明老师在表示不喜欢的时候,已经从教书育人的位置上滑落了,至少这个时候他不再是你期待中的老师的样子。
       毫不含糊的说,忽略甚至抹杀差异,一味寻求标准化将成为育人的灾难。事实上,我更愿意相信,老师告诉你关于孩子的表现时,其实希望通过他的观察,让父母多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从而增进与老师的协作,一起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比如,有位妈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男孩子十岁三年级,学习不排斥,成绩中上。老师却说行为习惯不好,时间观念不强。我观察他是与学校的规则冲击,沟通仍无效,我在家也做了努力。怎么办?


我建议的解决策略和思路如下:

老师说孩子行为习惯不好,家长首先耐心的询问老师,具体指哪些事情,孩子的表现究竟是怎么样的?

时间观念不强,就我听到这个信息来讲,是模糊不清的。我会详细询问老师,针对什么事情,什么时候表现出了时间观念不强这件事?

如果老师说的部分,家长自身已有观察和发现,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跟老师核实,看看老师所指的事情跟自己观察的情况是否一致,再告诉老师自己曾想过什么办法,解决效果如何,甚至可以开始谦虚地寻求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自己也看到了,但是因为疏忽而没有采用什么策略,这个时候就可以真诚的跟老师说:“这个部分我也看到了,但是一直还没有采用什么方法应对,如果老师有好的方法,我愿意尝试,或者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来跟孩子沟通看看”。

这位家长说他发现孩子就是跟学校的规则冲击,我给出的理解方向是:如果孩子在环境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心理需要没有被及时的满足,而孩子又还没有足够的心智去理解环境的现实,他就会通过对抗环境的规则来表达内心的恨意;孩子之所以使用对抗规则的方式表达恨意,是因为早期的养育当中,没有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恰当方式表达负面情绪,而孩子又需要从本能的角度跟环境对话,诉说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对抗和不服从就变成了一种替代性的情绪表达方式。

最后我们要理解的是,冲击规则的方式是在表达一种希望,希望环境能够重新理解自己,因为孩子对于环境仍旧充满希望,他希望环境在他内心里也是可以给他希望的,他渴望着被理解之后重新回到这个可以让他继续信赖的环境(家庭、学校或者社会)当中。

2、关于孩子的社会适应问题。

回答完这位家长的提问,相信很多家长对于如何理解孩子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继续谈论关于孩子社会适应问题。

总体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问题。但是身处群体之中,比较和参照总是难以避免,说到自己的孩子时,无形之中就会把其他的孩子带进来。例如,人家大多数的孩子是怎么表现的,某些别人家的孩子又因为什么被表扬了,老师眼里的好孩子是哪一些?诸如此类,都会成为令家长焦虑的因素。一旦自家孩子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家长就会产生自动化情绪反应,准备行动,出手干预,紧随其后的内部思考是:我出问题了,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不然不至于这样。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孩子的社会表现引发了家长自我反思的压力。

孩子的社会表现时刻牵动着父母的神经,我们看看家长是如何处理这个压力?尽管有的家长会把矛头指向孩子,认为孩子的行为这里不妥那里不对,但真正的可能是,家长只是把对自己的不满给掩盖了,孩子的问题一次次动摇和瓦解着家长的自信——在育儿方面的自信。客观来讲,父母养育子女的模式受到原生家庭被养育方式的影响极深,孩子的问题,折射出了自己的父母当年留给自己的问题,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既有与自己的父母未化解的心理冲突,又有对于自己为人父母的自责,还有对于孩子不争气的失望与遗憾。据我观察,“不争气”这三个字是普遍留存于父母内心当中的词汇,当然,反过来如果孩子表现出色了,父母也同样会脱口而出:“宝贝,你真争气”。

父母需要孩子为自己争气,其实是把父母承受的社会压力传续给了孩子,这个压力的本质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是为自己而做,一切都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包括孩子获得了好的成绩和老师的表扬,就像是收获了社会的认可,证明了家庭教育的合格。

整个社会从古至今,一直有一个无形的声音在评判着你的行为,这也形成了我们育人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适应社会。从中我的一个思考是,也许这个社会给大家的感觉是太过残酷的,唯有适应才能生存,这个社会似乎不太在乎人的自由,发展个性是不符合我们的文化理念的。社会首先要的是遵守规则的人,不是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个性化的人,这才是当下家长普遍焦虑的问题——到底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还是要让他严格遵照规范来生长。这个本该看似相互冲突其实并不矛盾的方向性问题,成为了家长们左右为难,困惑焦虑的原因。

其实我现在谈到的这些细节,是所有的家长们内心都在考虑的事情,只是这个思考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家长对孩子是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也都是因为内心的思考无法转化为语言。家长自己首先无法跟自己良性沟通,就无法与孩子舒服的交流,最终导致相互理解的困难。

家长害怕看到孩子与社会规范不相容的部分,但真相是什么呢?这个所谓的社会规范其实并不存在,或者至少他并不真的在现实里存在。每个人都有一套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这让我们窥探到,这个所谓的规范只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而且是以绝对化的样子存在的。所以,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家长都会质疑,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身上表现出不被接受的那一部分。因为规范是理念上的(边界),人是现实的(寻求自由),这两部分永远都在冲突,这是永远的困境,边界与自由的困境。但是困境正是人生有趣的地方,协调生命对于自由的向往,在自由发展当中孕育出对于规则和边界的尊重,并把自由和边界整合在成熟的生命内部,这才是我们每一个家长要帮助孩子达成的生命状态。

唯有家长们理解生命成长的真相,才有信心射出这把箭,才知道孩子需要朝哪里发展。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绝好的孩子,个性十足,孩子表现出不被接受的那一部分是如此的正常,这样理解孩子,时刻尊重并满足着孩子的生命需要,你才能成为孩子心目中可以依赖的父母。

作者:张晋岗(钢子老师)

厦门格铼海曼心理咨询机构

钢子老师工作室主任咨询师

2017年3月10日

上一篇:张晋岗:亲密关系中的控制(网友问答)
下一篇:张晋岗:儿子叛逆我要一再退让吗?
更多
心理课程 >> 更多>>